2019年,汽車產業深度變革,新能源汽車產業風起云涌,這一年有哪些事件值得關注,蓋世汽車從中甄選十大熱點議題,以饗讀者。
熱點一、新能源汽車遭遇補貼退坡陣痛
12月10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最新產銷數據顯示,1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1萬輛和9.5萬輛,同比分別下降36.9%和43.7%。連續第5個月產銷同比下滑,2019年全年或將呈現同比負增長。
銷量下滑的主要是補貼斷崖式退坡、車市承壓、國五國六切換、消費信心不足等多重因素疊加導致市場需求大幅萎縮。中汽協已將2019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由160萬輛下調至140萬輛。但是,從累計產銷數據來看,今年1-1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09.3萬輛和104.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6%和1.3%,總體趨勢仍然向好。
由政策驅動為主向市場驅動為主是大勢所趨,2020年是補貼的最后一年,雙積分政策將發揮承接作用,新能源汽車將迎來真正的市場化新階段。12月3日,工信部發布《2021-2035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達到25%左右,為新能源汽車市場帶來發展定力與信心。
蓋世汽車研究院認為,新版意見稿的指標更具有可落地性,并從行業管理、政策法規、人才、知識產權、組織系統智能五大方面提供保障措施。市場主導、創新驅動成為主要手段,更專注于鼓勵技術創新能力、構建新型產業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等。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已進入重要轉型期,當前產業需求主要以政府公務、B端網約出行為主,私人消費市場還未真正釋放,未來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及電池成本的降低,以及雙積分與油耗目標的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將逐漸趨于市場化態勢。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短期內將出現增速回調和產業調整,中長期仍將保持快速增長。
熱點二、外資品牌發力新能源車型投放
隨著政策的放開,今年外資車企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步伐在加快。主流合資品牌都推出了首款新能源車型。
伴隨去年12月六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亮相,大眾汽車開啟了在華新能源汽車攻勢的首個階段,今年,一汽-大眾高爾夫·純電與寶來·純電,以及上汽大眾朗逸電動版的上市,標志著大眾汽車電動攻勢進入第二階段。2020年,大眾汽車品牌還將推出第四款純電動車型。
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推出了各自的首款新能源車型——卡羅拉雙擎E+和雷凌雙擎E+;上汽通用別克推出純電動轎車——VELITE 6“微藍”;東風本田首款純電動車X-NV的出道,正式開啟東本電動化元年;雷諾e諾在成都車展正式上市,展現了東風雷諾在華電動車市場的戰略布局;憑借500km續航表現,北京現代昂希諾EV和廣汽豐田iA5在眾多的合資純電動車型中脫穎而出;隨著全新EQC純電SUV的上市,奔馳率先開啟了BBA在中國市場的電動豪華時代;首款豪華C級純電動SUV奧迪e-tron年底導入中國市場,這是奧迪吹響中國市場電氣化號角的開篇之作;還有廣汽本田首款純電動SUV VE-1、江鈴福特領界EV等新車粉墨登場;華晨寶馬5系PHEV在11月躋身銷量排行第四位。由此可見,雖然入場晚于自主品牌,但外資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呈現出快速提升之勢。
短期內,外資品牌借助國內合作伙伴推出的PHEV與BEV產品主要應對雙積分要求,主要考慮產品成本、消費者使用習慣等因素,在產品規劃、技術路線投放都以混動和插電混動產品為主,純電動產品相對自主品牌較為保守。從長期來看,外資及合資產品的品牌溢價及競爭力,未來會使市場競爭加劇,自主品牌需要提升產品質量性能,抓緊在品牌建設上下工夫。
熱點三、特斯拉上演“中國速度”
上海工廠是特斯拉的3號超級工廠,被比作“無畏艦”。從2018年7月,特斯拉與上海市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正式落戶上海臨港,到今年1月破土動工,再到9月主廠房完工,短短不到一年,特斯拉上演一幕驚人“中國速度”。
上海超級工廠現已進入試生產階段,按照規劃,2020年年產能預計達15萬輛,未來將達到每年50萬輛。生產車型首先是Model 3,然后是Model Y。
已經進軍中國的特斯拉,即將展開在中國市場的“大躍進”,馬斯克(Elon Musk)仰賴中國市場翻身的大計將進入到新的階段,對其他電動車企而言,更殘酷的競爭時代即將到來!
目前,特斯拉市值約740億美元,超過通用汽車約200億美元,幾乎是福特汽車的兩倍。2019年Q3財報實現扭虧為盈可謂重要轉折點,而11月發布的最新產品Cybertruck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梢哉f,特斯拉仍然是電動化趨勢的引領者。
在Model 3穩居歐洲新能源車銷量第一的情勢下,特斯拉欲再下一城,進軍柏林,投建歐洲超級工廠,全面深入北美、中國、歐洲三大汽車市場腹地。
Model 3價格輻射大部分乘用車中高端細分市場且居于傳統豪華燃油車對標車型價格底部,隨著歐洲及國內市場國產化后,其價格優勢、品牌和口碑優勢將逐步釋放。
(未完待續)
(未完待續)